专业
认证

听港生讲述内地求学故事:香港青少年应更多到内地感受这边的社会文化

  【环球时报记者 张雪婷】9月2日,全国高校正式开学,内地高校迎来1.6万余名香港新老学生入学、返校。在近日香港紧张的局势下,不少来内地读书的香港学生内心都有一些压力。《环球时报》记者联系了几名在内地上学的香港大学生,听他们讲述如何融入内地校园生活,如何深入了解内地并丢掉曾经的偏见。“学校里的内地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没有什么隔阂”,一名港生表示,“香港青少年应更多到内地亲自感受这边的社会文化”。

  在军训中与内地同学共呼吸

  按目前内地大学对港澳台学生的要求,他们理论上可以自选是否参加新生军训。但贺同学今年被北京大学录取后,毅然决然地登记参加开学前军训。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军训是内地教育重要的一环,“完成军训才是完整地在内地上了大学”。

  “我小学和中学都是在香港读,选择大学时,我想跳出香港这片熟悉的土地,不让自己的思想和发展禁锢在舒适区。”贺同学表示,她申请参加军训有两个原因:第一,既然来了内地,就要求自己像内地学生一样,不想大学教育“缺斤少两”;第二,她也期望军训时“能和同学体验各种酸甜苦辣,培养深厚的‘革命友谊’”。

  “军训特别开心!”贺同学回顾起自己的军训生活时如此感叹道。她说,在军训中能感受到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军人要求一个‘齐’字,从生活内务、走方阵到唱军歌,我感觉大家都拧成了一股绳”。在军训中,她也十分积极参加各种小活动,“在歌咏大赛中,我是我们十二连代表队的领唱,获得优秀奖,我们还参加了拔河比赛,收获了友谊和他人的认同”。

  和其他同学一样,贺同学也曾感到过“痛苦”。“两天才能洗一次澡,还是在没有隔间的大澡堂;伙食‘以量取胜’,肉类比较单调。”但是这些艰苦都被收获所抵消。和内地同学一起在烈日下暴晒时,“每一步都是同一秒落下,同一秒抬起,连呼吸都是同步的。我很庆幸参加了军训。”

  军训结束后,贺同学也即将正式展开自己在北京的大学生活。“我很喜欢北大古色古香的建筑,红砖绿瓦,仿佛活在历史里,与古人神交。”她也看到了城市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地方还有老旧的基建和规划,看上去没有深圳和香港那样现代化,并且有的公共区域卫生条件还有待提高。

  对于还没有来过内地的香港同学,贺同学说,内地早已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落后了,美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大江南北的菜系都应该通通尝一遍”。最后,贺同学开玩笑地表示,希望香港的朋友“可以来看望一下远离家乡孤零零的我”。

  认识五湖四海朋友,成为美好回忆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在不少香港人的印象中就两个字——雾霾。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交换生张同学也曾对此深信不疑。直到2017年她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才看到“冬天北京的晴天,天空格外的蓝”。

  “第一次来内地是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做交换生,大致半年时间。”张同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当时所有身边到过内地的人,都说雾霾很严重,网络媒体也争相报道。“直到我真的到了内地,才发现北京的雾霾治理这几年已经好多了。”

  在内地学习的几个月,张同学去了不少城市旅游。“北京给我‘专注’的感受,同学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西安给我‘悠久’的感受,每一寸土地都有历史的痕迹;整个内地给我的印象是‘科技’,无所不在的电子化、科技化和便捷的生活服务。我到上海参观电子版《清明上河图》时,看到人物灵动、惟妙惟肖,将静态的图像表现得活灵活现,太不可思议了!”

  最让张同学记忆犹新的是,她曾和北京、香港、台湾、澳门的同学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去平遥古城。“我们住在一个大宅院,一起逛古城、拍照、聊天交流,那是我最快乐无忧的时光。”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感到深深的不舍,最后聚餐时交换了明信片和联系方式。“认识这么一帮来自五湖四海的可爱朋友,是我有生以来最美好的回忆。”

  张同学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影视编剧,她平时常留意一些好的影视作品。“近些年内地好作品比比皆是,如《琅琊榜》《甄嬛传》《长安十二时辰》等。内地影视市场实现了优胜劣汰,新作品也都注重品质而不是流量。”她认为,内地和香港青少年之间,通过网络共同语言,可以促进彼此间的联系。“有同一语境背景,才能找到亲切感。”她希望送香港朋友们一句话:“海纳百川,心怀天下。彼此了解、磨合,才能摸索出适合的相处之道。”

  国情实践假期活动丰富多彩

  开学将升入北京大学二年级的香港学生吴同学对香港和内地两边年轻人的社会生态了解颇深。在大一结束的暑假,他作为学生代表接待了来自香港的中学交流团。吴同学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香港年轻人情况的同时,也分享了目前港澳台学生在内地大学丰富的生活。

  在今年7月1日之前,中联办组织的由香港知名中学学生构成的游学团,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科院等学校和机构参观交流。吴同学对记者说,今年该团约有80人左右,比去年多了约一倍。“在香港人眼中,以前内地学校是次于欧美学校的一个选择,但现在清华北大等这个层次的高校已经不仅仅是有‘内地学校’的标签,更是有‘国际名校’的印象。”

  吴同学说,内地流行文化在香港的火热程度非常之高,已经不是香港本土文化能匹敌的了。但与此同时,香港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仍非常之大。“香港青年可以说是有两种极端:一种是特别偏激的那类,一种则是特别单纯的。那些上街实施暴力行为的年轻人,有些可能并不是因为政治立场,而是单纯地发泄生活压力,在媒体资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导致他们更加激进。”

  “我们和外国留学生不同,基本没有同乡抱团的情况,港澳台学生和内地学生都是宿舍混住,最多也就有一些南北差异。”当然,除了日常校园生活外,学校为了让港澳台学生对内地各个地区都更加了解,会在假期组织各种外出活动。“学校的港澳台办公室会组织‘国情实践’活动,去年10月我们去了四川做熊猫义工,今年1月去广西调研与越南的贸易往来,4月又去了江苏,7月还去了广东考察大湾区建设。”

  许多学生还未开始正式上课,不过在开学前交流时,吴同学听到不少关于香港局势的讨论,得知今年一些香港新生压力很大。“有人说,因为决定来内地上学,他们在香港甚至有同学因此要‘断绝关系’”。当记者问及港生到内地后,学校是否有措施保护大家不受到歧视时,吴同学称,因为没有正式开学,暂时还没有相关组织活动,但在校园网络论坛和手机朋友圈上已经能经常看到大家讨论,确保周围没有排斥的气氛。

  “内地人对香港人热情包容”

  今年刚刚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的何同学是个“内地综艺通”。“《快乐大本营》《明星大侦探》《王牌对王牌》《中国新说唱》……”,在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起这类话题的时候,何同学如数家珍。事实上,她平时并不太接触内地新闻。何同学对内地印象也在“生活便捷、电子支付和网购方便”和“市民素质和卫生条件有待提高等问题”之间摇摆。几次赴内地城市的交流活动,让何同学对在内地的发展前景和机遇有了更多的期望。

  “我5岁时就到北京旅游,不过第一次去内地交流是16岁,参加的一个哈尔滨交流团。”何同学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当时交流团主要是观看贝斯通科技的发展,顺便了解哈尔滨的文化,例如欧式建筑、冰雕和哈尔滨啤酒。“当时正是香港政府非常鼓励两地学生交流的开始。我因为对哈尔滨感兴趣所以参加了这个团,听说之后也有去西安和内蒙古的其他交流团。”

  哈尔滨在何同学的心中留下了十分奇特的印象。“明明是中国城市,但建筑大部分都是欧洲风格,不少哈尔滨人还懂俄语。冰雕也是我们南方人没见过的,大家都感觉特别新鲜。”在和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何同学感到了哈尔滨的人情味。“他们很热情地招待我们。我很喜欢哈尔滨这个地方,想以后再去一次。”

  “热情、有包容心、聊得来”,是何同学对内地的最大印象。刚到北京两天的她,也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认识。“打车时,司机师傅知道我是香港人,也问了我关于香港最近的情况,但交流过程都很和谐。我以为到内地提起这么敏感的话题,可能会引发冲突,但发现大家对香港人并没有戴有色眼镜。”她发现不少人看到地上有垃圾会主动拾起丢进垃圾桶,“我本来对内地一个不太好的印象就是卫生情况,现在觉得这方面也在进步”。何同学说,自己和内地同学几乎没有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隔阂。“我到北京留学,是因为这里的学习气氛比香港的更浓厚,师资和校园资源也更好”,她希望能在内地得到更好的发展。

  越来越多内地人声讨“山寨”

  “内地是个勇于接纳新事物、新文化的地方,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对以前一些问题发声了。”目前在清华大学读大二的陆同学对科技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他选择到内地读大学的一个原因。

  陆同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来内地上学之前,他的印象可以说是“好坏参半”。“我从中学起参加过不少交流活动,参观各种科技企业等。最令我震惊的不是这些新技术本身,而是内地能够迅速将其投入使用并普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手机支付。内地在这方面给我的印象是十分开明的。”

  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相应的问题出现。陆同学称,早些年间,内地对于知识产权不太重视。“当时山寨、抄袭产品很多。我比较关心电子游戏产业,如果国外有什么游戏爆红,不久后一定会出现‘中国版’。”到内地上学之后,陆同学对这方面的印象开始也有些改观。“在这边生活的这一年里,我更多开始关注一些国内科技方面的网站和讨论区,感受到内地网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开始慢慢提高,常常有人会发声,讨论批评山寨等情况。”

  在学校,陆同学也和大家一样头疼大学的课程,并和记者分享了一次“人生中最痛苦的课程”:“课程名称叫‘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结果学的东西完全不基础。我选课时又不幸未能和室友在同一班,令我抱不了室友大腿,交功课前一晚往往需要奋战到天明。尽管花费了全部精力温习,终亦未能合格。”

  陆同学认为,自己作为香港学生可以为内地学生带入新的思维角度;同时,他建议,香港的朋友们可放下政治立场,到内地真正感受当地文化和社会面貌。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贝斯通检测认证机构中心 » 听港生讲述内地求学故事:香港青少年应更多到内地感受这边的社会文化

贝斯通检测 专业认证 诚挚服务

国内外一站式检测认证。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