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认证

18年前申奥成功那一天:一瓶庆功酒等八年 大使馆备了两千份菜

[摘要]北京与奥运,有三次历史性的相遇。第一次,我们看清了竞争的残酷。第二次,我们体会了胜利的狂喜。第三次,我们理解了自信的魅力。如果说,体育对当代中国的面貌进行了些许塑造的话,那么,这三次相遇,必然是其中最有力量的部分。

自动播放开关 自动播放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引爆民族情怀 五洲同庆一片欢腾

正在加载...

< >

    编者注:中国体育随着新中国的成长逐渐强盛,腾讯体育凝聚最焦点的那一时刻,带你走进那一天的狂喜、焦灼、博弈、挣扎、感动————本文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腾讯体育《那一天》系列报道第九篇,聚焦中国申奥的故事。

    撰文/张楠 编辑/张蕾

    “2001年7月13日 星期五 莫斯科

    决定命运的一日。拉开窗帘,红日高照,或许这是个好兆头……”

    何振梁在日记上记下了那一天的清晨,也记录下了对新中国来说非同寻常的日子。

    很多年之后,邓亚萍才发现,自己对那一天的记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场比赛。

    所有当年参与过、经历过、旁观过的人,谈起那一刻都会异常的兴奋和骄傲。

    因为那是属于中国人一场真真正正的胜利。

    %title插图%num

    2001年申奥成功后,中国代表团振臂高呼。

    决战前夜 邓亚萍三小时苦口婆心 澳洲游泳名将不松口

    何振梁每天都会记日记,从2000年1月4日正式进入申奥领导小组开始,他的日记里除了一些日常,最多的内容就是“XXX表示会支持北京”“XXX答应他会考虑”。

    直到2001年7月12日那一晚上,这场暗藏在背后的外交活动依然在进行。那一天白天,国际奥委会执委会讨论关于萨马兰奇卸任后,在奥刘匹克博物馆基金会中的职权。

    而在斯拉夫饭店新闻中心,五个申办城市要召开陈述之前的发布会。那场发布会让邓亚萍格外紧张,因为她知道在发布会上可能会面对很多来自西方媒体的质疑。

    在进入申奥工作小组之后,她就拿到了一份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名单,他们各有分工,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奥申委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说服名单上的人在最终投票环节选择北京。

    但难的是,这些委员中,有一半的人可能没有来过中国,或者对中国有刻板印象,成见颇深,怎么才能让他们知道中国现在的样子、真实的优点和进步,让他们对北京有信心呢?

    基于曾有过的外事工作经验,邓亚萍知道,这场发布会一定会有西方媒体“出难题”。

    这场发布会距离最终的投票太近了,一旦有什么闪失,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再去做解释工作。

    所以,一定要做好预案,该如何真诚的让世界相信北京。

    果不其然,当时六个人出席发布会,涉及运动员的问题都需要邓亚萍来回答。一个瑞典记者直接问她:“瓦尔德内尔支持北京,是不是你们收买了他?”

    邓亚萍深吸了一口气,给他讲述了老瓦和中国20年的感情。从80年代开始,中国每年都会在江苏无锡搞集训营,为期三个月,瓦尔德内尔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参加。这个集训营影响了包括老瓦在内的众多欧洲乒乓球选手。

    “我认为他支持中国,是因为从80年代他来到中国,到2001年他每年都会来,他是中国这20年发展的亲历者,他知道中国这20年发生了什么,我相信他是发自内心的支持中国。”邓亚萍说。

    %title插图%num

    2001年申奥时邓亚萍在莫斯科

    那一场发布会,申奥代表团表现得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晚上,莫斯科大剧院召开了112次全会开幕式。俄罗斯精心为萨马兰奇献上了他最喜欢的芭蕾舞剧交响乐《吉赛尔》。原本打算只演第二场“寂静的刘中”(主场景是墓地),但是突然发觉第二天7月13日,是西方人很忌讳的“黑色星期五”,所以索性把两幕完整地演奏了。事后,西方媒体也多少会把西方国家在投票中全面溃败的原因,归结给不吉利的日子。

    在全体大会的场合,何振梁还是没有忘记最后的拉票,他找到巴西委员阿维兰热谈,对方答应会代做南美委员的工作。晚上,他还接到电话,告知卢森堡亨利大公、荷兰奥兰治王子都有可能会支持北京。

    一切都尽在他的掌握。

    那天,参加完发布会的邓亚萍,也没有停止最后的拉票努力。她再次找到国际奥委会的同事、澳洲游泳名将苏西-奥尼尔。她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跟她沟通,争取她支持北京。

    奥尼尔从一开始就很抵触。后来邓亚萍才知道,澳洲人的心结在于,很早以前她来中国,觉得中国游泳池的水太脏了,完全无法符合奥运会标准。

    直到12日那天晚上,邓亚萍还在找她游说,说了三个小时,希望她重新看待中国,相信自己跟她说的一切。

    但直到最后,这个澳洲女人都没有松口。

    决战之日:上午 暗潮汹涌

    7月13日,早上,何振梁看着好天气,想到好兆头。

    按照会议议程上午是其他申办城市陈述。中国申奥代表团抓紧时间做最后的工作。

    早餐时,何振梁看到列支敦士登委员诺拉公主,请她支持北京,对方未做承诺。瑞士委员法萨尔等人在餐厅看到何振梁,给他减压:“放心!如果巴黎出局,我们就会支持北京。”还有很多委员跟何振梁承诺,如果XXX出局,就会支持北京。

    一切看似有把握,但一切也不是十足的确定。

    朝鲜委员张雄和何振梁坐在一张桌子上吃早餐,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北京胜出没有那么乐观,现在形势跟其他城市相比,一半一半。”他预言,北京会在第四轮投票中胜出。

    “不过,今天是西方人的黑色星期五。”张雄和何振梁开着玩笑。

    8点45分,莫斯科世贸中心大厦。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正式开始。第一副主席德弗朗兹宣读今天萨马兰奇卸任后的执委会安排,全场掌声通过。

    会议开始前,萨马兰奇的秘书安妮特别跑来问何振梁“北京”的发音应该怎么发,因为西班牙语的J发音为H,何振梁根据西班牙语的习惯重新做了标音。

    %title插图%num

    萨马兰奇在莫斯科

    萨翁恐怕也在为北京的胜出做着准备。

    9点30分,申办城市陈述开始。第一个是大阪,主打运动天堂,主题为“心和心的交谈”。第二个是巴黎,他们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在体育中的体现。第三个是多伦多,3名印第安人击鼓舞蹈,演绎他们的多元文化。

    转眼,到了午饭时间。北京申奥代表团一边吃便饭,一边讨论上午对手们的陈述:三个城市都穿插了表演,形式比较活泼,会不会给委员们留下好印象?

    但是何振梁凭借自己对委员们的理解,认为花哨的内容并不为他们所看重。大家达成一致,继续按照之前的准备推进。

    代表团下榻的金环酒店就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作为陈述人中的一员,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到使馆用了中午的便餐。开饭前,大家说让李岚清同志给大家讲两句话。他站起来,清了清嗓子:“下面我来给大家陈述。”之后,他全程背诵了下午的陈述词。演讲结束,掌声持续不断……

    这段演讲词是他之前反复在练习的,语速、用时几乎精确到秒。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他就是代表团的团长。当时在摩纳哥的酒店里,他每天在自己房间或者伍绍祖的房间,把电视推出来,当作演讲台进行模拟陈述。高度不够,就拿个枕头垫在上面。伍绍祖和奥申委副秘书长孙大光两个人拿着秒表一遍遍给他掐算演讲的时间。最终,可以把英文的演讲时间精准到需要的时长。

    7年之后,他依然如此认真。

    此时,代表团大部分工作人员回到酒店后,只用了20分钟简单吃一顿麦当劳并换好了衣服,再次回到场馆。

    何振梁回到房间,又简单背诵了两遍陈述稿,换上了灰色的西服。西装的颜色也是原本计划之外的。

    时任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兼新闻宣传部部长的蒋效愚,回忆2001年申奥的经历,总是喜欢用“认真”来总结。而这次换服装就是他们认真的结果。从7月7日来到莫斯科之后,代表团每天都在进行陈述的演练,甚至按照国际奥委会现场机位的摆放,架起了摄像机,为了增加真实感,还专门找人来扮演萨马兰奇,主持人等等角色,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力求在镜头中做到完美。

    当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屏幕的颜色和代表团之前计划的服装颜色太接近了,都是红色的,在镜头里看并不醒目,也不精神。但当时已经到了莫斯科,全团200多人都更换肯定是来不及,所以在那里临时给陈述团更换了浅灰色的服装,确保上台的人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为了增加中国元素,何振梁特意带上了一条红色的领带。

    %title插图%num

    申奥之夜何振梁与外国友人

    决战之日:下午 1小时的真心话 8年乃至更久的努力

    两点45分,代表团9名陈述人整队。两点50分,国际奥委会秘书长兹瓦费尔夫人引导大家进入会场。北京申奥代表团在主席台右侧的台上就坐。观察团坐在委员席的左侧,兹瓦费尔夫人在后面。

    3点整,萨马兰奇向北京代表团表示欢迎,陈述开始。按照之前的惯例,要以英语为主,但适当使用法语。原本开场应该是法语,但是何振梁脱口而出了英语,之后赶紧补上法语的问候。

    当然,那个时候没人察觉这些。

    一切都按照之前演练的一步步进行。邓亚萍和杨凌代表运动员最后上场。

    就在邓亚萍上台之前,奥委会的工作人员悄悄从演讲台下面拽出一个小凳子。邓亚萍上台之后,沉着地站了上去。等到演讲结束,工作人员再悄悄把椅子塞回到演讲台下。一切,都没有被察觉。

    而这个小凳子背后却藏了很多的故事。选择邓亚萍作为运动员代表陈述,这是很早就确定的事情。因为她的国际影响力,包括在国际奥委会中的任职,以及和萨马兰奇忘年交的感情,都会为北京申奥加分不少。

    %title插图%num

    1992年奥运会,萨马兰奇给夺冠的邓亚萍颁奖,并表示祝贺。

    在男运动员方面,首选是王治郅,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进入NBA打球的运动员。但因为他和邓亚萍身高差太大,实在无法同框。最终,综合考虑形象匹配度和既往的大赛成绩,申奥代表团选择了北京籍运动员、奥运冠军杨凌。杨凌当时的英语虽然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准备。由于射击运动员有着临场超级淡定的心态,当初面对镜头模拟训练的时候,杨凌的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工作人员说,你高兴起来。杨凌被逗乐了:“我已经挺高兴的了!”

    最终,经过一遍遍演练,杨凌的表情接近完美。

    虽然杨凌和邓亚萍的身高差并没有那么大,但是从镜头上看,依然不够完美。所以代表团按照理想的高度做了一个小凳,邓亚萍站上去高度刚刚好。

    蒋效愚后来介绍,在出发去莫斯科之前,代表团为了这个凳子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有人认为俄罗斯木材那么多,等到了那里先找木匠做一个就行。但是担心到那边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最终大家决定索性把这个凳子带上飞机。

    但是现场怎么保证在不穿帮、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让邓亚萍大方得体地站上这个凳子呢?大家在反复观看了之前陈述的视频之后,发现每一个陈述者在陈述结束后,机位都会跟着下台,而这个时机是最好的。于是他们找到了工作人员,把凳子藏在演讲台后面。等到奥申委秘书长王伟演讲结束后,机位没有拍到的时候,把凳子拿出来。邓亚萍陈述后,再悄悄把它藏回去。

    邓亚萍的陈述词并不长,却情深意切。2001年初,北京奥申委宣布邓亚萍成为申奥大使,2月要出评估报告,于是,邓暂停了海外留学生活回到北京。

    有一天,邓亚萍到百货商店买东西,一个女售货员突然过来拉着她的手说:“邓亚萍啊!你是申奥大使,一定要多做工作,让我们能够举办奥运会啊!“

    邓亚萍特别奇怪,一个普通的大姐为什么会跟她说这样一番话。大姐说:“如果北京办奥运会,那我们家就能拆迁了。”

    她之前从未想过,申奥成功对普通市民能有这么大影响,甚至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和未来。

    大姐的话一直在她脑海里,这也是激励她一定要努力完成工作的动力。

    邓亚萍的陈述中,讲到了她在悉尼传递火炬的一幕。那是最触动她心灵的一幕。2000年,她作为火炬手来到悉尼,她传递的路段在悉尼的一个普通社区。等候上一棒火炬手来的时候,她身边已经围满人,家家户户甚至把家具都搬出来,像开party一样等着火炬到来。有几个孩子好奇围着她问,为什么她能成为火炬手。有个胆子大的孩子问:“我可以摸摸它么?”

    “当然可以!”邓亚萍把火炬放到了孩子手中,她看到那些孩子们眼神中冒着光芒。“他们灿烂的笑容,让我真的感受到奥刘匹克的种子种进了他们心中。或许以后,他们就会成为奥运人。”邓亚萍希望奥运也能来到北京,也在中国孩子心中种下奥刘匹克的种子。

    中国那么多年的历史文化岂是几分钟能够说清楚的?于是,邓亚萍选择把一年前这段无法忘记的瞬间作为自己的陈述词,去打动奥委会成员。这段演讲词,她改动了不下百遍,有些时候甚至毙掉好几次的版本自己忘了,还拿出来修改。

    1小时的陈述结束,何振梁在最后的总结中说:“不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决定,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的决定可以通过体育运动,促使世界和中国拥抱在一起,从而为人来造福。”

    何振梁以“谢谢你们”作结。会场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位在旁听席的女士高喊:“BRAVO(棒极了)!”

    多年之后,何振梁在某次会议上遇到了一个陌生人。那人冲到何身边,用英文完整地背诵了何的总结陈词,这让何感动不已。

    全部陈述之后,各国委员都来祝贺何振梁,巴赫甚至开玩笑说,好莱坞要和他签合同了。何振梁笑了笑:“你错了,我不是演员,只是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

    %title插图%num

    2001年申奥之夜的何振梁

    决战时刻

    北京申奥代表团精彩的陈述,让最后一个陈述的伊斯坦布尔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五个代表团陈述结束,所有代表团主要成员都被请到陈述大厅隔壁的类似电影院的地方,观看后面的投票环节。

    代表团按照陈述的顺序落座。蒋效愚看到他前面就是代表多伦多陈述的小姑娘,她旁边就是加拿大当时的总理。小姑娘很紧张,她跟身边的总理说,自己手心都是汗。

    因为那次投票启用了新的电子表决器,所以为了保证投票过程中不出问题,让所有委员先模拟演习了一遍。当时亮灯最多的就是第四号位的黄色按钮,代表了北京。

    第一轮正式投票开始。北京获得了44票,之前预估的票数是46票。结果相差不大。而最大的竞争对手多伦多只有20票。大阪在这一轮提前出局。

    “虽然我们大概能知道会有多少票,把握也很大。但是我们都知道第二轮的投票是最关键的,这一轮如果产出结果,那么我们的胜算就非常大。因为越往后,分票的可能性越大,变数也就越多。”第一轮结束,邓亚萍这样想着。

    第二轮投票开始。三名监票人都在表决结果上签了字,姆巴伊封上信封,三人起立走向主席台。何振梁对自己说:“北京成功了。”三名监票员经过他身边,都向他眨眨眼。萨马兰奇走向讲台,在经过何振梁时,他用极其不易察觉的幅度,朝何振梁点了点头。这个细小的动作在何的内心,不啻雷霆万钧。

    而回想8年前的那个秋天,在蒙特卡洛,同样是精彩的陈述赢得了赞誉,但投票焦灼,进入到第四轮才有结果。当时,几个副主席看到何振梁,目光躲闪。从一开始对票数的把握了然于胸,到越往后越不确定的分票情况,何振梁有了悲观的预感。

    这时,作为奥委会成员的他,也同大家一起走上台,他冲着台下的领导人和北京申奥代表团微笑了一下,但当时大家并没有理解这一礼节性的表情背后的意思。

    萨马兰奇逐一念到申办的几个城市,到北京时,何振梁看到代表团的人有点抑制不住,好像马上就要举起国旗庆祝了,他立刻微微地向他们摆了摆手……最终两票之差,北京输给了悉尼。

    当时在国内,已是凌晨2时27分,亿众国人,彻夜未眠。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申办奥运直播现场,萨翁在大屏幕上的宣布,惊呆了现场所有的人,连现场的摄像都停下了工作,沉浸在意外和惊讶当中。《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刘占坤记录下了这个弥漫着巨大失望的瞬间。

    %title插图%num

    拍摄者:刘占坤

    八年之后,萨马兰奇依然站在台上,又打开了信封,念到“北京”的时候,整个代表团成员全部站起身,挥舞着双手庆祝。当摄影师记录下那个瞬间的时候,还能看到前排表情落寞的加拿大小姑娘和时任总理。国际奥委会委员、生长于台湾的吴经国泪流满面地抱住何振梁:“中国人百年来的梦想实现了,咱们的愿望实现了。”

    “那个瞬间,眼泪哗就流出来了。有的时候,心里是有数的,但那个瞬间是悬着的心落下来的感觉。8年时间,眼泪实在是忍不住。特别特别高兴。”何振梁在日记里说。

    此时的北京,也是另外一番景象:世纪坛,等候许久的文艺界明星,开始了他们的演出;老百姓涌上街头,忘情地庆祝。

    其实,当时庆祝方案有两版:如果成功,那么在天安门广场和世纪坛同时进行活动;如果失败,只在世纪坛搞活动。当时,人民大会堂里也组织了万人观看现场直播,成功了,这些人就直接去天安门广场欢呼庆祝,不成功就低调地退出大会堂。

    一切,都是因为吸取了1993年的经验。那个时候,我们没想过会失败。

    “第一次的失败,让我们更加清楚该如何去做,这是我们93年第一次申办的最大收获。”邓亚萍这样说道。

    胜利终于到了,当我们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这个胜利同时也是一个起点。

    %title插图%num

    北京赢了!人们欢呼北京申奥成功。

    蒋效愚知道,短暂的庆祝之后,还有一系列重要的工作有稳步推行。大家立刻进行了分工。他们从左边的座位,穿过庆祝的人群,挤到中间,找到时任北京市长刘淇和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此时二人还沉浸在喜悦中。蒋效愚的任务就是马上护送刘淇市长,前往隔壁的主会场签订主办城市协议和会旗交接的工作。而总局负责宣传工作的何慧娴则负责护送袁伟民。

    当他们领着两个重要人物挤出电影院,推开门的一瞬间,眼前一幕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所有的国内外媒体都涌在门前,询问他们申办成功后的感受。

    蒋效愚身材魁梧,可以顶着人群往外走,而身材瘦小的何慧娴女士一下就被挤到了边上。眼看场面要失控,蒋效愚看到了前面北京电视台一位身高一米八几的摄像大哥,赶紧把他叫过来。就这样,摄像大哥在前面护送袁伟民局长,蒋效愚在后面护送刘淇市长,开出了一条道,才“杀出重围”来到了主会场。

    签字完成,往出一走,记者又全部冲上来,好不容易来到了世贸中心一楼,采访才得以进行。当时虽然有防护网区隔,但已经形同虚设。记者们突破了网,话筒都恨不得杵到采访对象腮帮子上。

    在这一片幸福的混乱中,有人踩断了央视直播的一路信号线。还好,当时是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两路信号,确保了全国人民第一时间看到采访内容。

    采访结束,要按照规定时间前往大使馆,那里已经准备好了文艺界的汇报演出。结果走出世贸中心,他们才发现下雨了。因为场面混乱,原本给两位代表团重要人物准备的公务车也不知去向,就连之前开道的警车也不见了。

    蒋效愚赶紧变通了一下,叫来自己乘坐的公务车,把两位领导和各自的秘书一行四人塞进车里。

    “你们别管我了!快去大使馆,大家还等着你们呢!”蒋效愚抛下这句话,就关上了车门。

    后来,蒋效愚坐着的是北京市委宣传部运送资料的旧面包车,终于来到了大使馆。

    %title插图%num

    难忘的一天!蒋效愚动情回忆北京申奥成功点点滴滴

    大使馆的盛宴

    因为国家领导人不需要留在现场观看投票,在陈述结束后,李岚清一行就回到了使馆观看投票的过程。当听到萨马兰奇念出“北京”两个字的时候,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站起来,第二个动作就是和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拥抱,第三个就是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武韬大使拥抱。

    接着,他对等待他讲话的使馆工作人员激动地喊道:“祖国万岁!人民万岁!”

    在场所有的人都跟着他一起喊起来,声音响彻整个大使馆。

    盛大的庆祝晚上开始了。

    %title插图%num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能容纳1000-2000人,考虑到当时还有外宾来参加,中餐很受欢迎,大使馆很努力地准备了2000份菜。但之前他们也有点担心:一旦没申办成功,这2000份菜可怎么办?

    后来,菜都吃完了,大家都很开心。

    申奥成功之后,李岚清接到了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的电话。市长在电话中说了两件事,一件事“恭喜北京获得成功”,而第二件就是“你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原来李岚清刚抵达莫斯科时,就希望能在营造良好的申奥环境上做些工作。在异国他乡不比国内,是需要当地能人帮忙的。李岚清想到了卢日科夫市长。

    如何调动他帮助中国申奥代表团的意愿呢?代表团和使馆觉得,应该先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但这个市长跟一般的俄罗斯不同,他不会喝酒,也不爱喝酒,这点倒是正好跟李岚清一样,两人恰好都喜欢音乐,这真是帮了大忙。

    在招待会上,武韬大使请俄罗斯的音乐家为他们演奏,其中有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卢日科夫问身边的李岚清:“你过去不是在苏联呆过嘛!你会唱这首歌吗?”李岚清说会啊。

    市长问,那你会唱几段?李岚清自信地说:“四段。”

    市长非常惊讶。即便在俄罗斯,现在也很少有人能唱四段。于是他邀请李岚清和他一起唱这首歌。但唱到第四段的时候,市长也卡壳了,李岚清赶紧把第一个字唱出来,市长才顺利地接上了后面的词。有摄影师捕捉到了李岚清轻轻一点,提醒卢日科夫歌词的瞬间。

    晚宴快结束,李岚清对卢日科夫说,希望他能帮中国在俄罗斯营造一个良好的申奥环境。卢日科夫笑着说:“包在我身上。”

    申办成功的使馆晚宴上,国际奥委会也来了很多人,其中包括萨马兰奇的女儿、卢森堡大公、摩纳哥王储等等。而邓亚萍在人群中看到了之前,始终没有答应她投北京一票的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苏西-奥尼尔。邓亚萍没有去问她为什么来。

    “如果她不是投了北京,怎么好意思来吃饭?”邓亚萍说。

    北京在这一刻征服了他们。

    8年前未能打开的红酒 在这一天终于变成了庆功酒

    庆祝大会在一首《歌唱祖国》中结束,使馆的宴会厅的招待酒会还在进行。但很多忙碌了一天人都还没怎么坐下来吃饭。北京申奥委副秘书长孙大光端着一盘食物和一杯红酒,沙发里有个人示意他可以坐在边上,孙大光一看,正是张艺谋导演。从到了莫斯科,他们这些核心团队的几乎都没吃好睡好,这一晚才算踏实吃上一一顿饭。

    %title插图%num

    申奥成功之夜的张艺谋

    这时奥申委体育部副部长张秋平走过来,从包里掏出一瓶红酒:“大光,这是八年前咱们一起去摩纳哥时买的,本想着那次申奥成功后,在摩纳哥庆祝喝的,没想到那次没成功就一直没喝,这次我就把它带到莫斯科来了。”

    孙大光握着这瓶红酒,感慨万千。“不能随便喝了它,得搞个小仪式,把当时去了摩纳哥的人都找来一起。”

    孙大光拿着这瓶酒走出宴会厅,来到之前庆祝大会主席台下面的平台上。孙大光小心地往杯子里倒了酒,生怕倒在外面。

    “孙老师,听说有好酒喝,是么?”邓亚萍来了。那天她穿了量身定做的红色旗袍,显得格外光鲜美丽。

    时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的阎仲秋也来了。8年前申奥,他和孙大光负责代表团总值班室工作。北京奥申委外联部部长张清也过来了,8年前申办奥运会,中国记者的外语能力都不强,正是他带领团队担当了和外国记者团交流的工作。还有同样负责外联的宋鲁增、刘晓华……世界冠军黄志红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孙大光把这一瓶酒平分给所有人,然后举杯说道:“朋友们,这杯酒我们整整等了8年啊!还记得8年前那个摩纳哥的夜晚么?还记得摩纳哥体育馆里中国人悲痛的表情么?还记得第一次申奥那九百多个日日夜夜么?经历了8年前摩纳哥那个悲痛的夜晚的人,更能体味到今夜莫斯科的美丽!没有第一次申奥的经历,就没有今天的成功!让我们为了冲刷8年前摩纳哥那个夜晚的悲痛,为今夜北京的辉煌和莫斯科夜晚的美丽,更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未来,干杯!“

    同样经历了两次申奥的孙大光,陈述结束后来到使馆观看最后的投票结果,他看到礼堂里面很多人手里拿着国旗和申奥的旗子,表情紧张,像极了8年前蒙特卡洛那一天的情形。

    摩纳哥路易二世体育馆,申办结果宣布之前,他坐在靠中间的位置,手里拿着四五个国旗和申奥旗子,脖子上挂着身份卡、照相机,左边口袋里装着翻盖手机,右边口袋装着一个小型录音机,那个时候买不起摄像机,只能用录音机努力留下一些资料。

    傍晚6点40分,蒙特卡洛的艺术家开始表演;7点,五个申办城市进行象征性的入场仪式;7点半,大屏幕开始播放五个申办城市的录像;8点,主持人走上台宣布投票结束,萨马兰奇和奥委会委员乘车来到会场。8点25分,萨马兰奇从口袋里掏出信封,慢慢把信笺打开……全场安静下来。

    “获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是——悉尼。”

    接下来的两三秒,体育馆内的时间似乎停止了。连澳大利亚人也不敢相信他们获胜了。几秒钟之后,他们才反应过来。体育馆下方比赛场地的右半区,身穿黄色衣服的悉尼代表团的人开始疯狂的拥抱、亲吻、哭泣。

    失落的北京申奥代表团走出场馆,发现外面下雨了。谁也没带伞,就这样走进了摩纳哥的雨夜里,脸上的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后来那场雨下了两天,何振梁说那是老天在为北京哭泣。

    大家开始盘算,究竟怎么会最终差了那两票。

    代表团走上了大轿车,路过当地一家中餐馆。前几天来到这里,北京籍的老板娘说:“你们来,我们海外华人脸上都有光。等你们申奥成功后,一定来这里,大家包饺子庆祝!”然而,代表团没有在那里停步,孙大光想着,可能老板娘已经把面和好,把馅都准备好等着他们的好消息……

    回到酒店,在代表团总值班室里,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拉着他开始复盘四轮投票过程,两个人甚至细致到了最后那两票为何会分票。两年的时间,特别是在英美为首的势力阻挠,能够获得这样的成果,已经很不容易。

    “这么说,我们没有失败。”伍绍祖这样说道。

    说完,他站起身,拉开窗帘,望着远处浩瀚的大海,坚定地说:“我们会有成功那一天!”

    大家的干杯声重新唤醒了孙大光,此时此刻,8年之后,他们成功了。

    酒杯撞击的声音是那么美妙。很多人面带笑容,眼里却闪动着泪花,邓亚萍用手抹了一下眼睛。“93年我们走的时候信心满满,但真的是低估了当时的形势。因为输了一次,所以就会让我们更加做细做实。输不是坏事,真正让你认识到竞争和斗争的残酷。看到政府的努力,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自己暂时输一场球,只要不气馁就一定会实现的。我们中国人还是非常有韧性的,人心真齐。”很多年之后,邓亚萍依然还记得那杯红酒的味道。

    杨澜23年对于奥运的守望 “想赢就不紧张了”

    那一晚,使馆的文艺汇演,是杨澜主持的。看着台下所有人都在忙着拥抱庆祝,她觉得自己有点儿尴尬,恨不得赶紧结束投入到他们中间。

    %title插图%num

    得知北京成功申奥瞬间,杨澜与同伴们忘情庆祝

    为了这个文艺汇演的主持,她等了8年。8年前,她还是一个大学毕业刚三年的新人主持人,留着一头长发,清纯动人。当时她在一个双语节目中做主持。有一天,何振梁找到她,希望她能跟随北京代表团一同前往蒙特卡洛。如果申奥成功,当地会举办文艺晚会,届时,希望杨澜担纲主持人。

    杨澜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出发之前,她特意定制了两套礼服。

    代表团的工作很努力,但毕竟缺乏经验,一些人情味和大局观的展示未能兼顾。宣传片里,老人家总是在打太极拳,孩子们总是捧着花。外国的体育明星集体出动,发挥社交魅力,而我们的冠军拘谨地待在酒店待命。

    外媒评价说,北京申办奥运,使用的是人海战术,而悉尼申奥代表团则是走街串巷,用亲切和细致为自己制造一个好的申办氛围。

    最终,那一次,我们输给了悉尼。在回北京的飞机上,已经连续几天无法入眠的何振梁握着她杨澜的手道歉:“对不起,让你白跑一趟了。”

    看着何老自己已经心力交瘁,还在安慰大家,杨澜潸然泪下。

    那一次申办对她内心最猛烈的冲击是——世界太大,中国太小。后来,她辞去工作,到国外留学,要去看看世界是什么样子。

    8年之后,她刚出月子,自己的阳光卫视成立还在起步阶段。何振梁给她打来电话,希望她这一次参与北京申奥的陈述工作。她连半秒钟都没用,就答应下来。而那个时候,她已经剪掉了长发,留起了干练的短发。

    “我这一次一定要笑着回来。我刚刚有了孩子,我希望能够在2008年带着孩子在北京看奥运会。”

    那一次陈述中,她主要讲述教育和文化这一部分。

    上台之前,感觉很紧张,她问身边的邓亚萍:“你经历了那么多国际比赛,消除紧张,什么方法最好?”

    邓亚萍说:“想赢就不紧张了。”

    那一刻,这句话给了她力量。

    还有一个非常坚实的信心来源,那就是整个代表团对于世界格局的细致分析。世界观是1993年失败的原因,恰恰也是2001年申办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那一晚,何振梁兑现了8年前的承诺,让杨澜站在使馆文艺汇演的舞台上成为了主持人。

    14年之后的2015年7月31日,她在吉隆坡申冬奥的会场,度过了第三次申奥时光。陈述之前,人高马大的姚明坐在她旁边说:“感觉紧张得像第一次打国际比赛。”

    而杨澜前一天则睡得特别踏实。这一次,开放的中国又用了完全不一样的方式,争取到奥委会委员的心。

    有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办赛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而要想拿下冬奥会,他们采用了更平和、更轻松、更个人化的角度来陈述,这也意味着,更自信。

    姚明像大哥哥一样介绍18岁的宋安东;大杨扬和李妮娜都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讲述当年冬季项目给年少的自己带来的快乐。

    杨澜从未像这次这么自信。她的陈述内容涉及大量数据,为了更好地应对陈述后的提问环节,她先准备了60道问题,并把每一个信息点都牢牢记在心里。

    %title插图%num

    14年后,杨澜又称为北京申冬奥代表团一员

    为了体现开放的中国,她特意去学了法语,用法语做开场。为了发音标准,她接受了专家的建议,“他说你就记得,就像肚子上挨了一拳,发出‘呃’那个音就是对的,所以我一开始练的时候,还老想着肚子上挨了一拳是什么滋味。”

    陈述之后,法国奥委会主席冲她竖起大拇指,她笑着说:“您投我们一票,2023年我保证全程用法语和您交流!”

    北京携手张家口,拿下了2023年冬奥会的主办权。投票前,很多人认为,面对竞争对手阿拉木图,北京获胜没有悬念。但最终,北京只是以4票的优势胜出。从投票大厅出来,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也捏了一把冷汗:“可能大家都觉得没有悬念,但是我们很清楚竞争还是很激烈,因为会有大批的委员给出同情的一票。但这一次,还是赢在自信。”

    %title插图%num

    胃里的温暖,一天的幸福

    2001年7月13日,注定是个不眠夜。然而,有一个团队的“不眠”不是因为兴奋,而是因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那就是新闻宣传团队。

    从世贸中心接受了简单的采访后,代表团一行来到使馆参加庆祝大会,之后,蒋效愚带着代表团领导回到世贸中心召开官方的新闻发布会,9点前再回来参加答谢晚宴。

    整整一天,所有的事情,环环相扣。

    答谢晚宴之后,新闻宣传团队没来得及吃饭,几十人开始整理一天的素材,其中有很多涉及对外推广的内容需要大量的翻译。直到晚上十点,还有两大摞材料没有处理。

    全部处理完,已是深夜。忙活了一天,大家才反应过来,肚子饿扁了。蒋效愚想起来有一家中国在莫斯科的超市,里面会提供一些中餐,其中就有烤鸭。这个时候,家乡的味道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

    他给超市打了电话,已经打烊很久的超市老板听到是北京申奥代表团,赶紧爬起来,爽快答应马上做些食物给大家送过去。那个时候厨师早已下班,老板不怕麻烦,把厨师召回,给那一天工作最晚的团队送来了热乎乎的烤鸭。

    那一刻,胃里的舒暖,才让每个人静心回味起,这一天的幸福。

    蒋效愚说,那一天将会永远留在他的记忆当中。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有台湾籍的国际奥委会成员跟他说,“你看,中华民族有两天是共同欢庆的。一个是1945年抗日战胜结束,海峡两岸同欢。还有一天就是申奥成功,两岸人民都非常开心。”

    %title插图%num

    庆祝北京成功申奥的群众

    而经历了无数大赛的邓亚萍说,只有这一场是她经历的最艰难的“比赛”。但,也是赢得最畅快的一场“比赛”。

    “申办奥运会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比赛,有时候一些比赛可以凭借自己或者队伍获得胜利。奥运会远远不是,它反映了太多你可能看不到的东西,它的胜利没有办法表达得很清楚……(不管怎样)真的是,我们赢了。”

    是的,这是中国人赢下的最漂亮的比赛。

    参考文献:

    《何振梁:申奥日记》,何振梁著,2008年7月出版

    《中国申奥亲历记》,孙大光著,2007年7月出版

    (徐思佳、王怡薇亦有贡献)

    往期回顾: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贝斯通检测认证机构中心 » 18年前申奥成功那一天:一瓶庆功酒等八年 大使馆备了两千份菜

    贝斯通检测 专业认证 诚挚服务

    国内外一站式检测认证。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